深圳河污染「再加會瀉」 學者籲小心發展新界東北
發布時間: 2019/09/26 16:57
最後更新: 2019/09/27 16:08
從福田到鹽田,深圳河北岸處處矗立巍峨大廈,跟南岸仍翠綠盎然的濕地公園、米埔、紅花嶺等地形成強烈反差。
新界東北發展區工程今年正式啟動,料最快2023年有住宅入伙,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吳祖南囑咐,港府要以深圳過去沿岸的發展錯失為鑑,推行策略環境評估推算各工程的疊加傷害,並改善跨境合作管理機制,免釀成無法挽救的影響。他解釋,深圳河流域能承受的水質、空氣污染有限,現已如大半滿的水杯,
再滿,就會瀉。
深圳河流域約有730平方公里,深、港分佔57%和43%。據吳祖南統計,1993至2013年間,整個流域的城鎮化面積急增了1.5倍,至337平方公里,當中深圳於后海灣已填出21平方公里土地。
新界北鄉郊 維持生態平衡
他直言,深圳缺乏發展為大城市的天然地理條件,如后海灣海港淺水,不適合航運等;即使深圳致力打擊嚴峻的非法污水排放,空氣質素始終欲救無從,全靠新界北鄉郊地帶才能維持生態平衡。
「唔係香港(新界北)一定唔可以起屋,不過問題係,如果你學她(深圳),我覺得就災難啦!」95至00年間,吳曾為米埔管理及教育委員會主席,已發聲質疑米埔對面的福田和南山區籌建濱海大道,結果深圳的濕地泥灘最終真是近乎填平,只剩河口一小片。
已經是既成事實,難道拆掉樓宇,變回保護區?
截至前年,深圳人口已達1,253萬,幾是香港的兩倍。吳擔心深圳河流域負荷過重,倡議加入「綜合流域管理」研究角度,以流域為單位,綜合評估發展對整個流域生態的影響,非只看個別元素如水質,又或單一發展區域,「特別是(新界北)未來有近十年的發展,應該要做好規劃。」
工程累積影響 1加1或大於2
他以大嶼山為例解釋,東涌填海、港珠澳大橋、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,以及機場第3跑道,所有項目都有獨立環評,卻沒考慮接連動工的累積影響,「有時1加1大於2。」
「環境好似個杯,已加了咁多(水),再加可能就會滿瀉。」吳祖南呷一口茶,捧着杯解釋。他坦言手上沒研究數據,難以說準整個流域還能承載多少污染,又或潛在影響,但宏觀的策略環評耗時以年計,更應及早展開,以助調整政策,
就算大陸那邊無得做,你(香港)亦唔會重蹈覆轍。
古洞北和粉嶺北的規劃人口達17.5萬人,勢有大量汽車同時北遷,吳稱港府或要加強新界北的鐵路運輸配套,已正應付深圳約350萬輛車的深圳河流域,才不致百上加斤。「空氣會困在同一流域空間」,河口位列《國際重要濕地名錄》的米埔,終必承擔生態傷害,「上游放啲咩嘢嚟,我哋就食!」
宜涵蓋空氣微氣候 宏觀評核
據環保署網站,港府跟廣東省政府2000年成立了「大鵬灣及后海灣(深圳灣)區域環境管理專題小組」,合作改善兩灣水質,如拓建污水基建。吳祖南質疑,小組僅聚焦水質,未能做到綜合流域管理的角度作長遠規劃,應一併涵蓋空氣、微氣候等,建議提升至兩地負責官員跨境處理,宏觀評核,「最緊要你知深圳做緊咩!」
南韓首爾拆橋復原清溪川,一舉降低區內氣溫和污染,吳認為撼動了很多人的想法,港府開始宣傳親水,他亦獲馬會贊助推行「賽馬會惜水‧識河計劃」,推廣河流文化,推薦導賞路綫。比起市區復修啟德、翠屏明渠困難重重,新界北若能於規劃開發時,已一起整治緣化河道,包括未獲納入塱原生態公園的雙魚河、屬深圳河支流的梧桐河,「不要屋還屋,河還河,先做一樣,才於底下再做第二樣」,將能事半功倍。
他指,當今大城市內很難得可享清澈河道、蒼翠濕地,值得港府投資更多。自然美景有價有市,深圳發展商早已洞悉,
以前賣樓時,(他們)整了好大banner:米埔全景,無敵!
全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(付費閱讀),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。
撰文 : 葉芷樺、姚沛鏞 經濟日報記者